《努鲁儿虎行》系列之十:探源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谭国武)

发布人:素颜  日期:04-24

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十

探源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热河生物群”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古生物发现,它让全世界的古生物学家为之疯狂。因为在这个地区飞起了世界上的第一只鸟,绽放了世界上的第一朵花。那么,是谁首先揭开了“热河生物群”的秘密?在这些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在中国,关于化石发现的最早记录是《山海经》。据《山海经第七·海外西经》记载:“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曰鰕。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意思是说一种如鲤鱼样子的鱼化石可以给神圣乘坐,走遍天下。据考证,20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认识鱼化石了,且鱼类化石已有龙鱼、鱼、(鱼龙)鱼、鰕、鳖鱼等异名。但一想到为什么鱼会跑到石头里去时,先民却不得其解,于是只好借助于神话,让神圣乘坐它去周游天下的无稽之谈也由此而产生了。

  在辽西,最早发现鱼化石的人是唐太宗李世民。据《大元一统志》记载:在和众县(今凌源市小城子镇十八里堡)北三里七宝山中,其石皆有鱼形。《承德府志》说:“秦王鱼石在故和众县北。《元一统志》所称秦王鱼者,未详所指。案志载瑞州产秦王脍,以唐太宗征辽驻此得名。鱼石之得名疑即因此。”秦王鱼石,《塔子沟纪略》称为鱼儿石,“塔子沟西北二十五里,……山之麓,掘地尺余,可得鱼儿石。其色或青、或黄,俱系石片,参差磊落,曰长尺余,或七八寸,宽三四寸或五六寸不等。其厚者,可揭为二三层,面上俱鱼形,隐跃如绘。先是民人,因掘得石,远近传闻。好事者往往恣意掘取。今其石遂不可多得。”

  在《塔子沟纪略》成书近100年后的1863年,刚到中国仅一年的法国戴维神父曾经离开北京,北上热河省,一边学习语言,一边熟悉风土人情。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中国最吸引西方世界的两大发现——大熊猫和辽西热河生物群,都与戴维神父密不可分。戴维与大熊猫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

  戴维对植物学、动物学和古生物学都非常感兴趣,他来中国,除了传教,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替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集标本。在这里,他收集了大量还不为西方研究者所知的动植物标本,以及各类化石。在现今凌源市小城子镇大新房子村附近,他从当地村民手中获取了几块鱼化石。戴维本人对鱼类和古生物并不精通,因此,他把化石转交到法国鱼类专家索瓦士手里。1880年,索瓦士发表论文称,化石上的小鱼是鳉科属的一个新种。为了感谢戴维神父,索瓦士用戴维的名字给这一新种命名。不过,索瓦士的分类并不准确。21年后,英国著名的鱼类学家伍德华指出,化石上的鱼实际上应归入狼鳍鱼属,但为了和以前的命名一致,同时纪念一年前去世的戴维神父,鱼的种名仍然不变。这,就是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和研究得最早的生物——戴氏狼鳍鱼。

  1923年11月初,北京大学的一支小型地质野外考察队由葛利普教授和翁文灏带队,乘着吉普车,向热河省凌源县进发。这是热河生物群迎来的第一批从事野外发掘的科学家。葛利普,这又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名字。1870年出生的葛利普是德裔美国人,20世纪初期出版了一系列专业著作,在学术界取得了很高声誉。然而,一战期间,美国掀起了一股反德潮流,身居象牙塔的葛利普也受到波及,因此愤而辞职。恰在此时,苦于中国缺少古生物人才的丁文江三顾茅庐,终于把葛利普请到北京。他和蔡元培各出200大洋,聘请葛利普担任地质调查所技师和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国第一代古生物学家,几乎全部出自葛利普门下,中国的古生物学自此也“有了根基”。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因为拒绝与日军合作,他甚至被关进集中营,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1946年,抗战结束后不久,他便因病逝世于北京。至今,在北京大学西门的荷塘边,还可以看到他的墓碑。

  葛利普此次来凌源,目的之一是考察戴氏狼鳍鱼所在的地层。辽西的11月,滴水成冰,挖掘化石是一件极为艰苦的工作。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患有严重风湿症的葛利普只发现和采集到了一些狼鳍鱼和三尾类蜉蝣(古生物学家通常把它们叫做“三尾子”)。归途中,当葛利普蜷缩在冰冷的车厢中,随着颠簸的吉普车望着车窗外起伏的小山丘时,他确实没有预料到,事实上他已经翻开了一本精妙绝伦的古生物“百科全书”。

  回到北京后,葛利普在《中国地质学》中,把当时热河省凌源县附近含化石的地层定名为热河系。1928年,他又提出了“热河动物群”的名称,用来代表分布于东亚狼鳍鱼岩系的综合动物化石群。后来,中国的顾知微院士把与热河动物群同时期的植物群也包括进来,统称为热河生物群。至此,这个古生物群被正式命名了。此后热河生物群这一名称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地质学文献中。

  热河生物群的发现史很长,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量保存完整的古鸟类化石、带羽毛恐龙、原始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的不断发现,才在国际上引起广泛重视。

  注:日伪时期拍摄的凌源鱼化石发掘现场及鱼化石图片

  (此文发表于2006年6月3日《朝阳日报》)

小链接
  谭国武,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阳日报》、《辽宁日报》、《满族研究》、《理论界》、香港《大公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纂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今日朝阳网》微信公众号
长按左侧二维码->识别
访问今日朝阳网首页


电话:15566781010

邮箱:2996382758@qq.com

Coryright© since-2014 ATCY.cn 辽ICP备15000235号-1
| 技术支持:捷通软件